深圳工业设计发展历程

 
发布时间:2019-11-22 16:53:41 | 浏览量:3307
 

十多年前,老板们手中提着同样笨重的“大哥大”时,国内的企业还意识不到工业设计。市民的客厅里都摆放着标准件式的“黑匣子”彩电时,大众更不知工业设计为何物。当现代“八国联军”以眼花缭乱的工业产品冲进国门,洋品牌如洪水般迅速淹没国内市场时,国人猛然意识到,我们的产品已不仅仅是技术落后,在造型设计上更寒碜,是个不折不扣的丑小鸭。如果将1851年伦敦的“水晶宫”博览会视作工业设计的第一次检阅,经过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探索,西方的工业设计已从无差别到差别化,从标准化到个性化,从功能主义到符号语意学,反复折腾了好几个来回,企业早已将设计看成市场制胜的利器。而中国的工业设计才开始启蒙。

 

在设计界一片奋起直追的呼唤声中,“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杯”(简称“市长杯”)应运而生。“市长杯”的构想,是参照香港回归前工业设计“总督奖”的模式,最初由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提出,市政府采纳了这一提案,并专门成立了“深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”,承办该项展评活动。由此可见,深圳市政府实际上已将工业设计视作新的生产力,希望借此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。

f08a11e4fc9cca74126a58b820295ab7_400167.jpg

 

“市长杯”标志着深圳工业设计雏形已现

“市长杯”自1995年首创,每三年举办一次,至2001年已连续举办了三届。每一届都有长足的进步,它见证了深圳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。其中第三届是组织安排最好的一次;也是唯一一次按国际展赛事惯例,将入选作品集册出版。

 

评委的组合是赛事规格的决定因素。为促进深圳设计与外界的交流,同时也体现“市长杯”的权威性和公正性,第三届“市长杯”从海内外聘请了10位专家组成了规模庞大的评审团:汤重喜(广州)、童慧明(广州)、林衍堂(香港)、叶智荣(香港)和杜瑞泽(台湾)这五位为工业设计类评委,其中汤重喜是历经三届的老评委;胜冈重夫(日本)、Thierry Sarfis(法国)、刘小康(香港)、廖洁莲(香港)、青木克宪(日本)为平面设计类评委。组委会共收到产品设计类作品146件,平面类686件(套),院校学生作品76件;经过评选,产品入选作品80件,平面类210件(套),分别设金、银、铜奖;学生类入选作品30件,设“希望之星”奖。创办“市长杯”的目的,是提携深圳工业设计发展,所以按主办方的规定,每一届的“市长奖”都授予工业设计类,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亲自颁发。

11011.jpg

“市长杯”从第二届开始增设学生组别,来自深圳大学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学生作品荣获“希望之星奖”。该奖项的设立,为培养深圳工业设计后备人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。

由专业设计公司向企业提供设计,是工业设计走向成熟标志

三届“市长杯”的宗旨,在于“倡导设计创新,展示设计精华”,从而“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”。工业设计不仅塑造产品,也打造品牌,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只做产品的开发设计,而将利润较低的生产环节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。中国沿海很多地区已成为国际品牌的加工厂。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是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,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开发能力。

深圳的部分优秀企业已在“市长杯”表现出对工业设计的深刻理解,而且也得到了市场的回报,但亮点不多,且相对集中,从“市长杯”的情况看,参赛作品主要集中在信息、家电、医疗器械等几大类,数量少、覆盖面窄。每一届都是平面类居多,工业设计类不足三分之一。工业设计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,总体水平也比平面类逊色。评委们在充分肯定活动重要意义的同时,对工业设计类作品的评价大多用词谨慎,“水平迅速提升”,“发展渐趋成熟”“部分达到国际水平”等等,童慧明评委则中肯地指出暴露的弱点,说“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设计管理,……表现为新设计整体风格的混乱”。造成工业设计的窘境,既有市场的因素,也有工艺、技术环节的因素;毕竟,工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,设计师经常处于受控状态,创造力难以自由发挥。

由专业设计公司向企业提供设计创新的社会化服务,是工业设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,也是发达国家探索出的成功经验。这样的专业公司目前在深圳还很少,大部分参赛作品仍由工业企业自己的设计部门选送。这对于企业和设计师本身而言,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。

据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,最近他们成立了一个工业设计中心,希望以此为信息交换平台,进行设计资源的社会整合,最终推动工业设计从产业母体中分离出来。


相关资讯推荐:

深圳工业设计为什么好?

深圳工业设计实践理念

 
 
上一篇:工业设计专业
下一篇:产品设计丨情感化与极简主义设计风格